化肥過量使用,土壤、水體遭污染。 肥料作為農業生產成本投入和增產要素,直接關系到農業的綜合效益,提高肥料利用率是農業節本增效的關鍵。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化肥過量施用現象嚴重,平均利用率只有35%,不僅造成了能源的極大浪費,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土地板結等種種弊端。推廣節肥技術、提高化肥利用率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
傳統速效性化肥自身有不可克服的缺陷。世界各國的農業實踐表明,為了得到穩定的高產,作物在整個生育期間都應得到足夠的養分。一次施用大量的易溶性礦質養分肥料,作物不易吸收,會造成養分的損失,降低肥料的利用率。損失的肥料一部分滲入地下和江河造成水源的污染,另一部分逸入大氣,破壞臭氧層。
攻關課題主持人之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新型肥料研發中心首席專家徐秋明說,化肥的施用技術十分落后,化肥利用率與先進國家相比低10—20個百分點,提高化肥利用率除了施用技術之外,新型肥料的研發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為此,科技部“生態農業”重點攻關項目針對我國化肥中存在的利用率偏低的關鍵問題,開展了控釋肥料的研發工作。 經過5年的攻關研究,課題組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實現了控釋肥料的產業化生產。 控釋包衣尿素用于大田作物平均可節省氮肥1/3左右,節省的肥料成本與控釋肥料加價成本基本持平,如果再計算一次施肥節省的勞力和環境效應,則可控緩釋肥料與普通肥料相比具有較大的優勢。
在北方地區,施肥后損失的養分是氮肥,磷、鉀流失不是很嚴重,所以,一般只包氮素,而氮素全部緩釋會產生作物生育前期缺氮的現象。因此,用一部分氮素速效、部分氮素包衣,與磷鉀按比例摻混,制成復混肥料,施用效果會更好,同時也降低了售價。 控釋肥料用于大田,為控釋肥料應用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